“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”,面对着每一次的天灾人祸,我们国家、我们民族无一不表现着巨大的生命力、凝聚力,这也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历久弥新的根基。我们的先人为了抵御强敌的袭扰,齐心协力修建了万里长城,而如今面对着破坏力更强的灾害,我们更需要每个人同心协力,共同建筑减灾长城。
人类在面对残酷的灾害时往往是弱小无助的,但我们不会放弃。人类在一次又一次与灾害抗争的过程中,吸取教训,贯通经验,从面对灾害来临时的被动,逐渐转变思维,积极预防灾害的发生,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,减灾文化应运而生。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,减灾文化的培育,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。
培育减灾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。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,同呼吸、共命运。没有人在灾害面前能够独善其身。因此培育减灾文化需要政府,民众甚至是国家之间的相互协助,共同面对、责任共担。
培育减灾文化需要提高全民安全意识,掌握救灾知识。众所周知,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,因此当地政府非常注重提高全民安全意识,每年都会大量进行灾害演练,民众也积极掌握救灾知识,从而避免了大量人员的伤亡,可以说日本民众显然将抗灾作为个人的一种义务和责任,而政府也把抗灾作为日常的重要职能,承担起了应尽的责任。在减灾抗灾方面,我门政府也在努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:设立全国减灾日、开展各种形式的减灾文化宣传、加强对减灾科研工作的投入等。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,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意识,提高自我减灾意识,掌握基本的减灾救灾知识,形成全民安全意识,从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。
培育减灾文化需要培养全民敬畏自然的理念。回溯过去,我们不难发现,许多自然灾害正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结果和反映:过度砍伐树林导致水土流失、贪食野味导致新型病毒的肆虐、随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等。在某种意义来讲,减灾并不简单是一种“斗争”,更是一个寻找平衡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,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引导全民敬畏自然,敬畏生命。我们没了地球,只会毁灭,而地球没了我们,它依旧还在。我们应该保持与自然的距离,尊重大自然发展的规律。而政府应该起到引领作用,将敬畏自然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,从而减少灾害发生的频次。
培育减灾文化需要人们同舟共济的意念。每次灾害的发生都会表现出人类特有的气质与崇高的境界: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,灾害让我们悲痛难耐,但灾害也让人抛弃了成见,全球华人血脉相通,全球人类同舟共济、心心相印。
灾难中,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,他们手拉手、心连心,并肩而立。而减灾文化像一根细微又坚韧的丝线,将我们每一个人串联起来,共同抵御灾害,共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。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确定灾害的会不会再次肆虐,但我们可以团结一致,共同减灾。
作者:龚鸣 信息中心
发布:李克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