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时代最记得的一句文言是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。袁枚为黄姓书生向他借书特意写一大篇话附赠,总体是语重心长劝进后辈,最后来了一句:你看你多幸运,是向大方的我而不是问悭吝的人借,那么知道了借书不易,专心读完,就速速归还吧。这可读出了隐忧,令人忍俊不禁,描摹被借者欲借还拒的犹疑心态,真叫一个迂回曲折。
从前因为没有更多钱买书,我们这代小学生的书多是靠借来看的。为防别人借而不还,除了写上自己的大名以示“主权”,还特地在书扉写上“有借有还再借不难”之类直白告诫的话,借的人就明白了,令“其归书也必速”。如今公共设施发达,可以向图书馆借―――这就免除了向人借书之羞涩和被借的担忧操心了。而借书时还能看到或生发出一些趣事,也是额外拾得了一点乐趣。
基于“人过留名”的心理,有人手闲要去景区刻柱子,涂抹人家的文物石碑,表明自己曾“到此一游”。雁过留声,借来的书,也有人忍不住划句子甚至做些别出心裁的举动。我对轻轻用铅笔划句子的前读者并不反感,可能只是摘抄完忘处理罢了,你若不喜,擦掉便是。有次看一个童话作家的游记―――浏览童话写作地。前读者居然在书里每隔几页夹一根中长头发,糟心的同时又觉得新奇。联想到哈利波特我猜测也许是个测试某种魔法的小女孩子。端的是泥上偶然留指爪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我也曾偶伸“魔爪”,不过背不起道德高尚的遣责还是格外小心避免做坏事的。比如看到错别字,职业病犯,一时技痒会小小地把正确的字改在错字上方。
社会进步,进步在人人可以平等共享文化果实,我庆幸生在这个时代,可以上公共图书馆肆无忌惮阅览各种书籍。免除专业和经济门槛,我偶尔好奇窥探并不懂得的厨艺或手工艺制作类书籍,也能和四五岁小朋友排排坐翻看图画书,可算是少长咸集,在书海里游目骋怀了。
作者:林芳 财务部